一名年近80岁的患者穿上特制腰带,吞服一颗“胶囊”机器人后,躺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检查床上。
院士智造“胶囊”机器人
2017-12-22
他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磁控胶囊内镜和国际首台遥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创建急性胰腺炎救治和慢性胰腺炎微创治疗新体系,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今年11月,李兆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平板电脑上,患者看到了一场“奇幻漂流”:“胶囊”由胃入肠,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溃疡、息肉……“胶囊”拍摄的胃肠道影像在电脑屏幕上一览无余。
一旁遥控“胶囊”机器人的,正是发明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
从事消化内镜和胰腺病研究30多年来,李兆申为我国消化内镜快速发展和胰腺病诊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磁控胶囊内镜和国际首台遥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创建急性胰腺炎救治和慢性胰腺炎微创治疗新体系,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今年11月,李兆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兆申说:“一个医学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就是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创新发明,去造福患者、改善他们的生活!”
人体腹中5至6米长的小肠,是传统胃肠镜检查无法涉足的“盲区”。有统计数据表明,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只有10%。
“有没有可能像吞胶囊一样吞一颗‘体内卫星’,边拍照边传图片?”2003年,李兆申和几位年轻骨干在一起讨论时,产生了这样的奇思妙想。
这个想法虽然有点“科幻”,但李兆申心驰神往。他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与工程科技人员一起边研究、边设计……
两年后,梦想成真——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肠胶囊内镜系统研制成功。这套全球领先的胶囊内镜系统,目前已在70多个国家的3600多家医院应用。2010年,“消化道智能胶囊内镜系统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突破了小肠这一盲区,但李兆申并不满足。第一代胶囊内镜虽然显像好、病人无痛苦,但无法主动控制,容易遗漏胃内病灶。如何升级第一代胶囊内镜?
2008年,李兆申团队再次踏上自主研发之路。磁场精确控制、自动巡航、实时定位、纳米涂膜高清成像……一个个核心技术难关被攻克,2009年,磁控胶囊内镜系统研制成功。通过严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检验,这一系统在2013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为全球首台用于临床的胶囊胃镜。
2017年,李兆申团队进一步引入远程阅片、人工智能技术,将“小胶囊”融入“大智慧”,几分钟便可处理近10万张内镜图片,病变识别准确率超过95%,显著提高诊断率。
如今,受检者只需穿上一个接收信号的腰带,吞服一颗智能“胶囊”,就能舒适地接受胃肠道检查,完成胃部检查仅需半小时,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4年来,磁控胶囊内镜已在400余家医院和体检中心完成检查30余万例,并形成了《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专家共识》,外国同行评价“磁控胶囊胃镜与常规胃镜诊断率高度一致,安全舒适,可作为胃病筛查的重要工具”。这一成果入选“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