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5年9月24-26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首页 > 行业新闻 > 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链需联合创新,确保供应链安全

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链需联合创新,确保供应链安全

2021-03-25

疫情中,各国医疗机构的应急需求改变了高端医疗装备整机的全球商流,加剧了日益激烈的全球供应链竞争。维护本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安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已深度融入全球供应体系,但全球竞争力依然偏弱。联合创新有助于稳固供应链的关键网络架构,是强化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核心环节的联合创新有利于提高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安全

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呈现网络化组织特征,关键节点包括上下游零部件和材料制造商、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服务组织。整机企业是供应链核心,医疗机构是终端客户。大量实践证明,整机企业可通过联合创新等形式,与关键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商,开展以知识为纽带的长期合作,提高核心环节和技术的掌控力,形成高度依赖、紧密合作的供应链网络。例如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的供应商超过12万家,西门子与其中的少数能够提供高技术价值产品的关键供应商,也即“高科技含量的高价值产品”供应商,通过联合创新建立了长期紧密联系。西门子突破企业边界,将关键供应商和关键医疗机构纳入整机创新计划,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改进。西门子甚至承担了中上游关键供应商的部分研发成本,共担风险。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面向全球布局,供应商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整机企业通过关键环节的联合创新强化了供应链网络关键架构的稳定性,有效保障了供应链安全。详见下图

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示意图
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偏弱,一个重要原因是供应链不稳定。首先,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关键组织间的强知识纽带并未形成。现阶段,中国整机企业与少数医疗机构和关键供应商之间已经形成初步合作,但多数融合深度不够,整机企业、关键供应商、关键供应商的供应商、医疗机构等供应链网络的不同节点之间,尚未建立类似于西门子等国际龙头企业与关键组织之间长期相互依赖的互动机制,缺少知识溢出效应。

其次,少数环节存在技术短板,加大了关键架构的不稳定性风险。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核心技术短板尚未突破,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存在断供、延迟供应,或不供应最先进技术产品的可能,不利于中国整机企业优化配置供应链网络资源,制约供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疫情期间,全球呼吸机等高端医疗装备需求量在短时间内较快提升,带动中上游需求增长。中国整机企业国内采购得到了关键供应商的全力支持,但海外采购并不顺畅,制约了国产整机的供应能力。

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构建相对稳定的供应链,需要促进关键环节联合创新。首先,整机企业、关键供应商、关键供应商的供应商、医疗机构等开展联合创新,有利于形成供应链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交易合作的基础上搭建知识纽带,从而稳定供应链,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其次,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联合创新可立足供应链网络,以市场化方式凝聚创新资源,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缩短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周期,促进供应链关键制造节点的国产化替代。

二、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联合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一些高端医疗装备整机企业在成立之初就重视与关键组织的联合创新,但与国外跨国企业的联合创新相比存在差距,既有节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节点间链接不强的问题。

(一)医疗机构缺少深度参与联合创新的临床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医疗机构是设备采购方,最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着大量相关临床应用数据,是供应链联合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一些整机企业已开始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合创新,并取得了一些应用成果。例如磁共振头部线圈应用创新,让传统诊断设备实现诊治结合,可将诊治的效果数据以图像输出,供医生参考。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科研要素支撑,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参与的研发工作大多以应用改善型创新为主,尚没有参与解决关键技术和提出前沿医疗技术方向的创新能力。

一方面,中国医疗机构配备医学工程师数量少,没有发挥临床设备应用开发的作用。从国外经验看,除了按照诊治方案操作设备,将治疗需求转变为工程语言外,医学工程师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与整机企业沟通、维护设备并给出性能评估报告。因此医学工程师是医生、患者和整机企业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国内医疗机构对医学工程师的配备数量、质量以及对临床医学工程的重视程度,与高端医疗装备的引进数量、速度不相称。按政策要求,中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配置医学工程师,但目前还不足以支持科研需求。

一是配置数量少 。日本非常重视医疗机构的医学工程师配置,对医学工程师参与临床诊治进行了立法。以课题组调研的藤田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医生与工程师的配置比例保持在1∶2至1∶3之间。在设备集中的放射科室,医生与工程师的比例在1∶5至1∶6之间。相比之下,中国医院的医学工程师配置比例非常低。据了解,国内4000人左右的大型三甲医院医学工程师人数不足20人,一些县级医院仅配置1―2名医学工程师。这反过来,也限制了中国基层医疗机构高端医疗装备的临床应用。

二是配置专业不全。医学工程是一个综合学科,涵盖了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电子、光学、材料、机械、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国内医疗机构配备医学工程师的时间不长,人员配备专业相对单一,对其重视也不够,一些高端人才往往不会选择到医疗机构任职。

三是定位不清晰。现阶段中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工程科室大多从事设备操作和基础管理工作,极少参与临床科研任务。

另一方面,支持临床医生参与联合创新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目前中国医疗机构的工作重心还是临床诊治,拥有科研服务平台的医疗机构占比不高。而且,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以鼓励发表论文为导向,支持临床医生与整机企业联合创新实现技术转化的力度小。而且,临床医生的诊治工作过于繁重,即便有参与联合创新的积极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临床经验和知识很难转化成创新成果。

(二)中国制造企业参与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联合创新存在现实困难

关键供应商是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联合创新的骨干。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中国整机企业应提高与中上游关键供应商的知识链接度,构建突破核心技术的创新联合体,并将知识合作逐步扩大到次级合作的关键供应商,形成以中国高端医疗装备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联合创新网络,实现整机企业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但是,中国高端医疗装备整机企业在优化配置供应链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实际困难。

其他行业的相关制造企业缺少参与高端医疗装备联合创新的内在动力。中国只有少数企业以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为主业,可以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多数企业是基于行业的技术相通性,通过多元化发展,逐步成为高端医疗装备供应商。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后者不属于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业,不能享受政策支持。这些企业深度参与供应链联合创新的动力不足。另外,中国在软件、集成电路、特殊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拥有可以成为高端医疗装备核心供应商的合作者。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在防病毒软件和计算机软件领域,在集成电路的中央处理器(CPU)、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和ARM处理器等制造环节,在特殊材料和生物工程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但已经拥有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造企业。其中的一些已成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整机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只是还需进一步强化知识链接强度;还有一些属于潜在供应商,未来可以成为联合创新的骨干。但对这些供应商而言,高端医疗装备是细分市场,市场规模小,创新风险大,主动参与的意愿也不足,需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中上游的中小型核心配套企业缺少联合创新的人才和资金。目前,中国拥有14000余家医疗设备制造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占比不足10%,大中型企业占比不到5%。绝大部分配套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存在研发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全球技术领先的高端医疗装备企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强度平均可达10%左右,但中国低于3%。此外,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中上游制造企业的人才实力也不足。优秀人才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知名机构,中小型企业吸引力有限。

(三)与国际标准对接滞后和海外融资难,影响与海外的联合创新合作

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已充分融入全球供应体系,因此加强供应链联合创新还需要构建开放的创新网络,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医疗机构和供应商的合作,以稳固中国供应链安全。高端医疗装备跨国企业都是面向全球布局供应链网络。中国高端医疗装备整机“走出去”已近十年,近三年整机已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中国整机龙头企业初步具备与国外联合创新的基础,但是标准和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开放创新的瓶颈。

中国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政策和第三方认证服务不完善。调研发现,中国高端医疗装备整机龙头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严格标准体系,但产品出口时,由于存在与国际标准和出口目的国标准的对接问题,限制了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拓。目前,中国缺少国家对医疗装备细分领域的标准指南和专业认证服务机构,整机企业不得不靠自己摸索标准,有时甚至出现因标准差异,导致海外客户对国产整机性能误判的情况,不仅造成企业经济损失,还影响了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企业的国际商誉。

整机企业海外合作还面临融资难。中国整机企业向海外医疗机构出口产品,是海外供应链联合创新的第一步。“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是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的重要出口国,是潜在的医疗设备开发合作伙伴,但由于高端医疗装备单笔出口订单金额通常低于工程总承包、大型工业设备的订单金额,很难获得买方信贷。

三、加强关键环节联合创新、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建议

针对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全球竞争力偏弱的问题,可发挥中国整机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核心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和关键供应商开展以知识为纽带的联合创新,巩固已有的供应链关键环节,拓展供应链网络的国内外资源,优化供应链节点布局。

(一)加强医学工程队伍建设,完善临床医生科研创新机制,提升国内医疗机构参与联合创新的能力

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医学工程部门建设,重视医学工程人才,将医学工程师作为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面向应届理工类毕业生扩大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的配置数量,强化医疗机构医学工程科室参与高端医疗装备应用与创新的相应职责。构建临床医生创新服务平台,可考虑采取医疗机构与整机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规划设立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临床创新平台,配套建设国产整机临床应用数据库,重点服务于临床医生的创新试验。完善科研与人才评价机制,重视临床医学科研成果与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创新成果的双向转化,激发临床医生参与医疗装备创新积极性。

(二)支持整机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做强国内关键供应商网络

以国家引导、企业建设的方式,支持整机龙头企业牵头搭建高端医疗装备原材料、元器件和零部件国产替代验证平台,牵头或参与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原材料、元器件和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可以新设机构,也可考虑赋予已有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联合创新职能,关键在于强化应用突破。在稳固已有国内关键供应商的同时,挖掘国内潜在供应商,增强整机龙头企业的供应链联合创新的凝聚力,提升其联合创新服务能力。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将高端医疗装备定位为集成电路和特殊材料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实现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之间的无缝对接,吸引国内更多领域的关键供应商参与验证平台的创新项目。

发挥国家级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平台作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机制,扩大应用技术推广,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技术成果,提高技术能力。

考虑制定联合创新税收减免政策。可借鉴日本做法,日本主要的研发税收减免由3部分构成:基于支出额的研发税收减免+开放创新活动研发税收减免+高研发强度的税收减免。私营企业和大学、研究院所开展的合作研发活动可以获得20%―30%的税收减免。再加上另外两项,总计最高可以获得不超过企业所得税 45%额度的减免。

(三)重视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国际标准化工作和专利国际合作

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在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制定中国高端医疗装备标准的基础上,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国企业向国际高标准看齐,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并和其他国家建立快速专利申请通道加快专利初期审查,提高中国企业研发地位,为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强化专利国际合作。支持高端医疗装备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加大整机出口退税力度,出台支持高端医疗装备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项金融服务方案。

(作者周健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高太山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淑萍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