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来源材料医疗器械产业前景可期
2020-02-26
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指提取自海洋生物的医用材料,它的来源丰富、种类繁多,根据其分子组成不同可分为无机类材料、高分子多糖类材料、蛋白类材料等。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属于天然可再生生物资源,结构多样,功能独特,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且大部分具有可生物降解、生产加工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的特点。
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已成为当前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高端医疗器械的开发与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及市场价值。
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大有可为
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产品除了少部分因发挥药理作用被归为药品管理外,大部分被归为医疗器械管理。
应用前景可观
目前,在所有的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中,开发利用技术最成熟的是壳聚糖、海藻酸及海洋胶原蛋白。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提取自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下脚料,如虾壳、蟹壳等;海藻酸提取自海带、巨藻、墨角藻、泡叶藻等褐藻;海洋胶原蛋白的原料来源则更为广泛和廉价,如鱼皮、鱼骨、鱼鳍等鱼类加工废弃物。
壳聚糖和海藻酸是传统医用敷料产品升级的理想原料,市场需求极大。无论是普通医用纱布、创可贴、难愈合创面专用敷料,还是高风险的体内可吸收止血材料、可降解支架等医用产品,均可用以壳聚糖和海藻酸为原料生产的医用产品有效替代。海洋胶原蛋白因其生物安全性高,被认为是现有胶原蛋白产品的理想替代。
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在医学美容、可降解支架、各种栓塞剂等方面的研究技术日趋成熟,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适于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除了用于传统医用敷料升级换代产品外,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还可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如止血材料、慢性创面修复材料、烧伤创面覆盖材料、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药物缓释控释材料等。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海洋生物的仿生开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未来有望开发出换代新产品甚至诞生出新产业。
高纯度国产材料市场需求大
海藻酸和壳聚糖是现阶段研究最为集中的两类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国外对壳聚糖、海藻酸相关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起步较早,已有大批伤口敷料、组织修复及细胞移植等产品上市或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见表)。
目前,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总体向着生物制品更纯化、生产技术更高效、医用材料更精细化和应用更高端的方向发展。我国海藻酸钠及壳聚糖产业产能高、市场占有率大,但产品纯度低,高纯度产品仍依赖进口。随着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相关医疗器械(以下简称海洋来源医疗器械)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高纯度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公司在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来源医疗器械上取得成功。
在国际上,知名医疗用品制造商英国施乐辉所生产的海藻酸敷料市场份额较大。施乐辉2018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生物敷料产值达3.2亿美元,而海藻酸是主要的生物敷料原料。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还为军队提供医疗保障。美军列装的Hemcon急救止血绷带、Cel ox止血粉主要生产原料均为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
海洋来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建议
海洋来源医疗器械多数属于材料类(耗材)医疗器械,这类医疗器械的特点是消耗量大、利润相对较高、经济效益突出、对上下游产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海洋来源医疗器械产业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对目前水产加工环节的综合利用问题和环保问题的解决也极具正面意义。推动海洋来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健康发展
海洋资源丰富的地区应深入了解海洋来源医疗器械企业的具体发展需求,集中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支持成熟企业不断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利用已有的先发优势将更多新产品推向产业化。通过发挥成熟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头部企业积极带动、小微企业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从整体来看,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为促进其长远健康发展,应鼓励和支持该产业采用“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促进产业链不同环节参与者间的充分交流。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海洋来源生物医用材料开发技术体系,建议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多元化拓展,建立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平台,从而逐渐形成资源共享、聚集开发、成果批量转化的局面,迅速将个体技术优势转变为区域产业优势。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沿海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的地方政策,促进海洋来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形成新型海洋来源医疗器械推广应用示范区并在全国推广。
为鼓励海洋来源医疗器械的开发,可以对涉及海洋来源医疗器械的产业进行政策倾斜,在科技计划中增加针对海洋来源医疗器械研发项目扶持经费等。另外,可以对获得相关产品注册的企业进行适当补贴,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以达到鼓励发展的目的。
筑巢引凤,广纳高水平人才及团队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企业基础应用研究人才和生物材料专业人才在工作、生活、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生物材料人才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自主创业等。
(摘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