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医疗行业的五个爆点
2020-07-14
抗疫进入攻坚时刻,这是一场与疾病的战争,也是一场经济硬战。注定会改变中国经济。
从短期来看,疫情对今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企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和消费带来冲击。其中对餐饮、旅游、住宿、零售、交通等服务业行业,以及制造业、小微企业冲击较大。
大众感触最深的是口罩、消毒液、肺炎治疗药物等与防疫直接相关的物品,由于需求急剧上涨而供不应求。。。
1、口罩等防护需求大爆发
首先这次抗疫是对大众的一场健康卫生教育。国民对口罩、电子体温计、空气消毒机、多次循环电子口罩等的需求都将成为大众日常需求品。
以口罩为例,数据显示,我国每天口罩的产能最高达2000万只,专业的N95口罩日产能仅有60万只。但对应的是上亿的需求。即使疫情结束后,口罩仍面临巨大的需求,因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
以日本这个“口罩大国”为例,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全国的年产量约为55亿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亿枚。
在日本,口罩除了医用外,还被赋予更多功能。比如防花粉、飞沫外,还有修饰脸型的口罩。此外,更多科技也被用于口罩。
2、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医药电商
疫情是互联网医疗的“催化剂”,在线义诊大火。2019年之前,人们线上问诊的比例仅为2%~4%。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作用下,线上问诊的比例已经提高至10%左右。
疫情期间,诸如丁香医生、微医、阿里健康等平台开通了线上义诊服务。互联网医疗具备的远程、专业、便捷、高效等优势凸显。在淘宝上,只要点击“买药不出门”服务,线上问诊后,就有在线医生开方,药品直接配送到家的服务。
再加上,2019年6月国家明确规定互联网医疗可以纳入医保支付。有充足的理由判定:未来,互联网医疗平台企业,将迎来一场大爆发。
在医药购买环节,一些常规药已经可以通过饿了么、叮当快药等平台购买。这对医药电商也是爆发性机会。
3、精神心理市场元年
在疫情影响下,除了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况外,普罗大众也容易出现类似情绪。不少心理平台也推出了抗抑郁诊断和讲座。“抑郁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平台帮助抑郁症患者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医疗和咨询方案的渠道对接,以及在患者社区内提供疾病教育和解决失眠、焦虑问题等衍生服务。
抑郁研究所CEO任可曾表示,“这场社会科学的认知教育,将改变大市场,小需求的胶合状态,心理赛道正在成长期内孕育价值力量。”春节期间,抑郁研究所就推出一系列举措。
未来越来越多的心理需要安抚,心理咨询等线上服务的好日子来了。
4、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增加
武汉是这次疫情的重灾区,医院床位紧张,医护人员不够等问题突出。这次疫情透露了我国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公共卫生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18年,全国执业医师总人数为301.04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为21.5人。而根据WHO的统计,美国的这一数字为26人,日本为24人,欧洲国家多在30人以上。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新冠病毒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仍然是相对不足的。加之未来二十年老年人口数量会持续增加,全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仍将持续上升,因而对医生的需求会更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之际,对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短板出现的问题,具有更广泛、更迫切的解决诉求。
5、生命科技技术和新药创新
在疫情肆虐期间,最振奋的消息莫过于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宣布两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有效药物,分别是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以及美国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驰援。
疫情之后,中国市场对生命生物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呈现爆发趋势。这将推动中国三方面的进步:第一方面是原研药的加速;第二方面,5G下智慧医疗的需求;第三方面高端生命生物技术的创新。
来源:福布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