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5年9月24-26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首页 > 市场情报 > 上海医疗器械展焦点分析 | 继支架、瓣膜之后,心脏介入市场又来一个百亿级风口

上海医疗器械展焦点分析 | 继支架、瓣膜之后,心脏介入市场又来一个百亿级风口

2022-10-27

冠脉支架、心脏瓣膜之后,又一个百亿级风口来了?上海医疗器械展Medtec China 关注前沿的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分享这一好文,助各位医械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适应市场趋势。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冠脉介入技术。经过专家、企业、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推广和普及,PCI手术飞速增长,如今已达到每年超百万例。基于庞大的手术量,冠脉支架市场被评估为百亿级市场,且冠脉支架行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多个国内企业上市。

2002年,法国介入心脏病学专家Alain Cribier教授完成了全球首例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由此拉开了瓣膜介入治疗加速发展的序幕。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9》,2019年,中国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约390万,二尖瓣反流患者约1060万,三尖瓣反流患者约910万。基于庞大的患者数,瓣膜介入治疗市场被认为市场空间超百亿元,且目前已有多个相关企业成功IPO。

随着PCI手术、瓣膜介入手术的发展,国内心血管病患者的寿命明显延长。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正走向心血管病最后的战场——心力衰竭阶段。临床专家、创新企业、投资机构、咨询机构等均认为:未来十年是心衰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心衰器械市场也将成为心血管病催生的下一个百亿级风口。

其中,市场研究机构ReportLinker认为:全球心衰创新治疗器械市场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140亿美元(约941亿元人民币)。

上海医疗器械展Medtec China同期现场会议第七届医疗器械市场分析报告,议题覆盖医疗器械/医疗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热点、带量采购背景下医疗高值耗材的成本品质控制、介入器械: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的投资现状与趋势等,点击快速预登记。

诸多机构均看好心衰器械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心衰患者数量大、持续增长,且心衰的危害性强,患者需求迫切;另一方面是因为心衰器械正迅速发展,即将规模化应用。

人工心脏、ECMO、介入式心脏导管泵是心衰器械的三大核心

心衰,被公认为心血管病最后的战场。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3.3亿,心衰患者约890万。预计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将持续增长。

目前,心脏移植手术是公认的治疗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唯一有效手段。不过,心脏供体严重缺乏,全球每年仅开展约5000台心脏移植手术,难以满足大量患者的需求。同时,心衰患者中,少部分是终末期心衰患者,绝大部分为急性心衰患者。

对此,一部分企业研发出永久植入性心室辅助装置,即人工心脏,可满足终末期心衰患者无法进行心脏移植或心脏供体不足时的治疗需求。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人工心脏的临床效果接近心脏移植的长期生存率。

另一部分企业则创新出临时介入式心室辅助装置,可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在短期内帮助急性心衰患者增强心脏泵血功能。资料显示,临时介入式心室辅助装置主要包含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IABP)、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介入式心脏导管泵(pVAD)等创新产品。

其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是一种搏动泵辅助装置,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严重心衰或心原性休克、AMI机械并发症、难治性心绞痛、高危PCI围术期支持、心脏移植前过渡等。

其工作原理是:将球囊置于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或收缩时充气或放气,使心脏在舒张时提高舒张压,增加血流灌注;在收缩时降低心脏压力负荷,减少心肌氧耗。不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仅能增加10%-20%的心输出量,且其工作必须依赖心脏自身收缩及稳定的节律,不能主动辅助心脏做功。

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适用于心衰合并呼吸衰竭、心脏骤停,还可应用于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难治性恶性心律失常、围生期心肌病、高危PCI、急性右心衰、心脏移植前过渡等。

ECMO治疗心衰的原理是:将引血端静脉插管置入股静脉,回血端插管置入同侧或对侧的股动脉。通过离心泵将静脉血从体内引出,在体外经膜式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成为动脉血后回输入股动脉,从而达到心脏辅助的功能。

ECMO引出静脉血,可降低左心室、右心室前负荷;将血回输至动脉,可提高平均动脉压,维持外周循环。不过,动脉侧回流是平流,存在增加左心室复合、增加心肌氧耗的风险。同时,ECMO耗材昂贵,一次开机约5万元,治疗一天费用超1万元。

Medtec深谙植入医械质量管理之严与研发设计之难,上海医疗器械展Medtec China同期:创新技术论坛和法规峰会2022技术论坛G:第八届植入介入医疗器械中国峰会,将详细讲解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临床需求的转变推动骨科植入产品的创新研发、金属植介入器械产品中的医工结合等多项议题,

介入式心脏导管泵(pVAD)是一种通过微创介入方式治疗心衰疾病的创新器械,适用于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急性心肌炎、合并休克的心肌病、顽固性心衰、AMI所致的心源性休克、高危PCI围术期支持等。

据介绍,介入式心脏导管泵通过不同方式来增加血液流量,增强血液灌注,减少心肌氧耗,实现心脏辅助。

相比于动脉内球囊反搏系统,ECMO可提供4.5升以上流量支持,介入式心脏导管泵可提供2.5升、3.5升、5升等更大流量支持。因此,预计ECMO与介入式心脏导管泵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总的来看,人工心脏、ECMO、介入式心脏导管泵是心衰器械领域的三大核心细分领域,未来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及更快的普及速度。

技术路线之争:电机内置已应用,电机外置待验证

相比于曾经爆火的人工心脏和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ECMO,介入式心脏导管泵还处于发展初期,且全球范围内仅有Abiomed公司的Impella系列产品获批。

不过,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布局研发介入式心脏导管泵,且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按照动力装置的位置不同,介入式心脏导管泵被分为电机内置和电机外置两种。

● 电机内置路线规模化应用已获认可

据介绍,Abiomed公司推出的Impella 2.5、Impella CP、Impella 5.0等型号的经典Impella系统采用的是电机内置路线。此类经典Impella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叶轮和微型电机经股动脉送至升主动脉;将导管送至左心室,导管的流入口位于左心室流出道,流出口位于升主动脉。导管头端的微型轴流泵运转时,导管将血液从左心室抽吸出,输送至升主动脉。

图片来源于Abiomed公司官网
在临床效果上,经典Impella系统通过提供主动前向血流增加心输出量;通过抽吸左心室血液直接降低左心室压力和负荷,减少心室做功,降低心肌氧耗。同时,心输出量增加及心室壁张力降低,使冠脉血流增加,并改善心肌灌注。

据介绍,经典Impella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验证,目前已累计应用超23万例,且产品获得了临床与患者的认可。也因此,推出Impella系统的Abiomed公司,市值已超百亿美元。

■ 全球最小介入式心脏导管泵有待临床验证

2014年,Abiomed公司开始研发采用电机外置路线的Impella ECP系统。该产品被设计为全球最小的介入式心脏导管泵,护套和泵仅约3毫米,峰值流量大于每分钟3.5升。同时,Impella ECP系统采用体外电机及自膨式泵头设计减小创伤和出血风险。

据介绍,Impella ECP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叶轮置入左心室,电机放置于股动脉之外(体外),通过柔性传动轴连接动力装置及叶轮。设备工作时,导管将左心室血液抽吸至主动脉,增加心输出量。

经过八年研发,采用电机外置路线的Impella ECP系统被FDA授予了“突破性设备”称号。不过,其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具体效果有待临床验证。另外,雅培曾研发出电机外置路线的产品HeartMate PHP。2021年,雅培中止了该产品的试验注册,原因是:由于程序结束时叶轮速度降低,产品无法满足其预期服务的患者的需求。因此,在电机外置路线下,全球暂无一款成熟的介入式心脏导管泵。

由此可见,电机外置路线的介入式心脏导管泵存在极高的技术难点。例如,此类产品对柔性传动轴的要求极高,需要其在距离远、有弯曲段的情况下确保能量传输;此类产品需要采用可折叠叶轮,以确保叶轮在低转速情况下提供高流量支持。而柔性传动轴、可折叠叶轮等技术均存在极高的技术壁垒。

阻碍行业前进的最大壁垒:技术

在介入式心脏导管泵领域,无论是电机内置路线还是电机外置路线,阻碍行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均是技术壁垒。

例如,电机内置技术路线的介入式心脏导管泵,最需解决的是微型电机技术。微型电机需要植入患者体内,对尺寸、功率、材料选择等有极高要求。

电机外置技术路线的介入式心脏导管泵,对电机无特殊要求,不过其需要解决柔性传动轴、可折叠叶轮等技术难题。

柔性传动轴需要在远距离、有弯曲段的情况下,确保能量传输的效率;可折叠叶轮则需在一定尺寸的情况下,确保其能够在体内展开,并稳定地进行工作。

除此外,各企业还需考虑产品结构设计、凝血和溶血风险、并发症风险、术后管理要求等问题。

尽管行业内企业的产品推进速度极快,研发进度极为顺利,但介入式心脏导管泵从理论到实践,从样机到产品,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期间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医疗器械的研发步步风险,需要企业小心谨慎。尤其是介入式心脏导管泵作为三类医疗器械,其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来源: 动脉网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