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5年9月24-26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首页 > 材料 > 2024上海高端医疗设备展Medtec解读生物材料之静电纺丝支架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应用

2024上海高端医疗设备展Medtec解读生物材料之静电纺丝支架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应用

2024-05-15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主要涉及使用活细胞和开发生物替代物,以植入缺陷部位进行组织修复与再生。其关键在于构建聚合物支架,为种子细胞和再生器官提供良好的连接。为了使生物支架有效地成为一个临时的ECM(类细胞外基质),它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求:(1)具有生物相容性,并积极促进细胞增殖,而不引起免疫反应;(2)具有高孔隙率的相互连接的三维微环境进行营养物质的运输、细胞的生长和血管化;(3)由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组成,且降解速率可控以匹配组织的再生速率;(4)具有满足需求的机械性能来保持支架多空三维结构的完整性。
2024上海高端医疗设备展Medtec了解到,在对组织工程修复与再生的广泛研究中,许多方法被提出促进组织再生,包括溶剂铸造−颗粒浸出技术,分子自组装,热诱导相分离,静电纺丝,等等。其中,静电纺丝在组织工程界的普及,静电纺丝纤维的制造可以来自于广泛的聚合物,包括合成的、纯天然的、复合混合物,甚至器官特异性提取物。静电纺丝支架的力学和生物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加工参数或聚合物组成来轻松调节,基于这些优点,静电纺丝技术已被用于组织工程骨骼肌,骨,软骨,皮肤,血管等各种组织。在此,本文搜集了10篇相关论文以供了解静电纺丝技术下生物材料支架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方向的应用与发展。
*骨骼肌组织工程*
1. Small methods:静电纺丝结合编织技术构建骨骼肌-肌腱界面器官芯片用于药物毒性评估
骨骼肌和肌腱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结构,特别是骨骼肌-肌腱界面(MTJ)作为结构移行处发挥着力学传递和力量调节的重要功能。构建具有取向性纳米纤维结构和“M型”界面结构的仿生工程化MTJ组织是研究的难点。由于天然MTJ组织具有取向性纳米纤维结构和“M型”界面结构,研究人员通过干湿法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取向性的骨骼肌端纳米纤维束(MNFYs)和肌腱端纳米纤维束(TNFYs),并通过编织技术将NFYs制备为具有“M型”结构的工程化MTJ支架。随后将肌卫星细胞(SCs)和肌腱干/祖细胞(TSPCs)分别接种于MTJ支架的骨骼肌端和肌腱端,并包裹一层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水凝胶用于抵抗外界机械、化学因素的干扰,由于MTJ支架结构的诱导,细胞在支架上取向性生长、分化,并形成工程化MTJ组织。最后,将工程化MTJ组织封装于具有分区共培养功能的微流控芯片中用于制备MTJ器官芯片,实现工程化MTJ组织的骨骼肌端和肌腱端的精准分区共培养(图1)。

图1.仿生工程化肌肉-肌腱界面(MTJ)的制备及MTJ器官芯片的开发示意图。

DOI: 10.1002/smtd.202301754
2. Biomaterials:可注射磁控纳米短纤复合水凝胶支架用于骨骼肌再生
大面积骨骼肌缺损(VML)难以通过自体肌卫星细胞实现自我修复,而基于组织工程技术所构建的工程化骨骼肌为VML修复提供了新途径。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可注射型磁控纳米短纤维多尺度复合凝胶用于促进大面积骨骼肌损伤修复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所使用的磁控纳米短纤维是通过静电纺丝联合冷冻切片工艺进行制备。并且,为了得到分散性极好的纳米短纤维,本研究创新性的采用了同轴式静电纺丝,其内核为短纤维的主体材料,而外壳为牺牲材料。因此,可通过水洗去除外壳牺牲材料后得到分散性极好的纳米短纤维(图2)。
图2. 基于同轴静电纺丝联合冷冻切片工艺进行制备得到磁控纳米短纤维,并结合光固化水凝胶制备得到可注射型磁控纳米短纤维多尺度复合凝胶。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22.121537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医疗行业的持续发展,高值耗材将呈现出更加精细化趋势。植入介入器械上,骨科、心血管方向的材料依然是创新的主要方向也是国家监管审查的重点。影像方面,新型材料的使用,也推动了成像技术的提升。可以说,高值耗材和高端医疗设备对人民健康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器械行业展览Medtec将同期举办技术论坛E:医疗器械诞生的助推器——创新医用材料/配件及精加工,本次会议将结合生物医用材料、精密配件及生产中精密的加工工艺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为器械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交流平台。点击此处报名参观>>>
*骨组织工程*
3.JMST:自组装树状纤维支架用于MSC行为和骨再生的微环境调控
骨髓(BM)微环境可以调节BM中细胞的维持和自我更新。骨细胞外基质(b-ECM)是BM中结构和功能上重要的成分,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相互作用并激活细胞中的机械信号相关分子。通过模拟胶原纤维网络开发仿生纤维支架对于调节引导MSC在骨组织工程中的行为至关重要。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静电纺丝装置来制备具有树状微纤维/纳米网络结构的仿生支架,允许在仿生纤维支架中呈现图案化主干微纤维(TMF)和/或分支纳米网纤维(BNnFs)。对新型静电纺支架的各种物理化学和仿生特性进行了表征,并确定其制造机制。探讨静电纺支架如何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其纤维拓扑结构相关行为的细胞机制。在所有实验中,将新支架的特性和骨愈合效率与采用未改进静电纺丝装置制造的支架进行比较并利用大鼠牙槽骨缺损模型研究了仿生支架促进骨再生的效果。
                                                                       图3.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MF和BNnF的方法。

DOI:10.1016/j.jmst.2021.10.039

4.ACS Nano:层层自组装/同轴静电纺丝复合技术制备双因子载药系统改善骨缺损组织的修复

骨愈合是一个复杂的再生过程,涉及多种因子的协同作用。其中,在骨折部位处成骨细胞会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进而刺激体内自身修复的机制。BMP2是具有软骨内骨生成和诱导成骨细胞分化作用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具有强大的促成骨活性,常被用于骨损伤修复的研究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和新骨形成,并被广泛用作治疗骨骼疾病的治疗性生长因子。CTGF是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有利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在软骨内和膜内骨化中起重要作用。在缺失CTGF小鼠的骨缺损中,成骨细胞成熟慢且矿化迟缓,造成骨骼异常。该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具有双因子递送功能的纳米纤维载体,实现CTGF瞬时释放和BMP2持久释放的功能,用来模拟体内骨缺损自修复的生化环境,有利于探究这种双因子协同作用的意义。

图4. 负载BMP2和CTGF的 (SF/PCL)1:5 /PVA-LBL20复合纤维用于骨组织工程示意图。

DOI:10.1021/acsnano.8b06032
*皮肤组织工程
5.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可实现高性能伤口愈合的多功能生物活性玻璃/沸石咪唑酸盐框架-8基皮肤支架

皮肤损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身体损伤之一。因此,快速的组织再生对于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和慢性感染至关重要。皮肤支架应具有细胞外基质(ECM)的生物学功能,如杀菌和消毒,从而为细胞粘附、增殖和进一步分化提供理想的微环境。该研究设计一种基于生物相容性和优良机械强度的新型伤口愈合生物材料。在该研究中,生物活性玻璃(BG)和沸石(咪唑酸框架8(ZIF-8)被纳入聚(ε-己内酯)/聚(乙烯醇)(PCL/PVA)复合皮肤支架中。ZIF-8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BG的稳定性,并显示出更好的抗菌效果。利用锌、Ca和硅离子的缓慢释放,它也能显著促进生长因子的表达和皮肤再生。

图5. (a) BG和ZIF-8的合成图。(b)合成葫芦串纳米纤维的示意图。(c)皮肤支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图。

DOI:10.1021/acsami.3c14529

6.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耦合微流控静电纺丝反应涂层策略下负载梯度水凝胶的纳米纤维人造皮肤

皮肤复杂的伤口修复过程和微环境,创伤修复与再生是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亦是全球生命健康领域的难题。尽管人造皮肤材料,如猪皮、“软湿”水凝胶、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等已有报道,然而在微环境的调控以及肉感人造皮肤制备方面仍然是挑战。针对上述挑战,医疗器械行业展览Medtec了解到,研究人员创新性地结合静电纺丝与原位反应成膜方法将纳米纤维与凝胶复合,构筑了凝胶负载的纳米纤维肉感人造皮肤材料,该皮肤为加速伤口愈合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疏水亲水的PCL/PCL-PCE(PCL=聚己内酯,PCE =聚柠檬酸-co-聚赖氨酸)双层纤维膜,然后在疏水的PCL纤维膜表面原位反应形成亲水的凝胶层,从而获得了凝胶负载疏亲水纳米纤维人造皮肤材料。它不仅具有水凝胶和纳米纤维的透气性好、机械强度高、抗菌性能好、相容性好等优点,而且在外观、质地、功能等方面与真实皮肤相媲美。该肉感人造皮肤具有体液管理能力,可以在创面处建立良好的微环境,大大加快创面愈合。

图6. 肉感皮肤制备与应用示意图。(a) GA-CMCS水凝胶制备路线示意图。(b) 静电纺丝-反应涂膜方法制备水凝胶负载的亲水-疏水纳米纤维支架示意图。(c) 伤口愈合过程的示意图。
DOI:10.1002/adhm.202304321

*血管组织工程*

7.Applied Materials Today赖氨酸(Lys)掺杂聚多巴胺(PDA)静电纺丝功能化组织工程化血管(TEVGs)

在小口径血管组织工程领域,如何赋予组织工程化血管(TEVGs)高效抗凝并诱导其快速内皮化仍是推动小口径TEVGs临床应用转化尚未解决的难题。加速原位内皮化同时抑制血栓形成是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移植成功的关键。在该研究中,开发了利用赖氨酸(Lys)掺杂聚多巴胺(PDA)涂层策略使TEVGs功能化,用于血管组织再生。以电纺排列聚L-丙交酯-己内酯(PLCL)纤维阵列作为示范生物材料,发现在多巴胺聚合过程中引入Lys,通过Schiff碱和Michael加成反应促进了纤维表面形成PDA-Lys复合涂层。这种表面功能化显著提高了涂层的均匀性、润湿性和蛋白质吸附能力。

图7. PDA-Lys涂层功能修饰PLCL取向纤维支架促进血管内皮层再生示意图。

DOI:10.1002/adfm.202110066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空间对齐的三层结构电纺明胶仿生支架用于血管组织工程

细胞的空间排列和三层结构对天然血管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很难在一个支架中同时实现这两种特性的构建。目前大部分三层血管支架的制备过程复杂且不可控。鉴于此,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明胶基仿生三层结构及空间排列的血管支架构建策略。研究通过分步静电纺丝技术,按序制备一个随机取向的纤维层和两个定向排列的纤维层,结合折叠和滚动操作获得三层血管支架。结果表明,三层血管支架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仿生天然血管三层结构并引导类似天然血管细胞的空间排列,从而进一步促进血管的全面重建和再生。

图8. 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制备示意图。

DOI:10.1016/j.ijbiomac.2023.125039

*神经组织工程*

9.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含电纺纤维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用于神经再生

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生物材料修复的关键策略是赋予支架必要的物理拓扑信号和生物化学信号,从而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和定向延伸。为了模拟存在位于神经细胞外基质中的微纳米纤维结构,研究人员尝试在取向排列的聚合物纤维上涂覆DNM水凝胶,但复合支架的纤维拓扑结构会被高浓度水凝胶覆盖,弱化了物理诱导细胞。因此,在该研究中基于周围神经去细胞基质和聚己内酯(PCL),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得到两种不同组成和分布的复合纤维,系统地比较了两种复合纤维在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物功能性上的差异,为去细胞基质在组织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式。

                                                        图9. 静电纺丝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制备及结构示意图。

DOI:10.1007/s42765-021-00124-5

10.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可降解的导电复合纤维在电刺激下引导神经再生

遭受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为了成功地再生天然神经,近年来神经导管(NGCs)逐渐出现在临床研究中。当前人工神经支架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支架结构的设计方面,这些带有微米或纳米结构的图案可在体外积极影响细胞,如促进细胞迁移和引导神经突沿纤维轴向生长。除了纤维的取向之外,基质材料的生物电特性是另一个直接影响细胞活动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将线性排列的纤维与高导电性材料结合起来,研究了在电刺激(ES)下纤维的排列形貌对神经元细胞的体外生长行为和体内神经缺损修复的影响。该研究提出的具有优化排列的导电PCL/ CNTs复合纤维能够显著促进髓鞘和轴突再生,使用PCL/CNTs-1000+ES支架修复的神经在步行轨迹分析、电生理性能和组织学结果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治疗物理性周围神经损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10. 电刺激下促进神经再生的导电PCL/CNTs复合纤维示意图。
DOI:10.1002/adhm.202000604
文章来源:无锡微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