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5年9月24-26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首页 > 技术新知 > 电生理(器械)集采的逻辑:技术,市场,政策

电生理(器械)集采的逻辑:技术,市场,政策

2022-12-02

当冠脉支架刚集采的时候,行业大神就断言:电生理集采会远么?

论介入手术对技术和市场的穿透力,冠脉支架和电生理绝对是肩并肩的存在。只是在国产的版图里,冠脉支架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杀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逆袭之路;而电生理则还是外资一统,国产遥望。

冠脉支架的集采是水到渠成,丝滑顺溜,也彻底打翻了冠脉产业在中国的想象空间。于事物而言,想象空间永远都是举足轻重的。

支架的集采,没什么好说的。起于政策的扶植,该赚的都赚了,最终又落于政策的藩篱。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否定之否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扬你的,最终可能会摔落你。生活如此,人亦如此。

电生理会反驳:国产支架的技术和玩家,几乎可以完全替代进口,而电生理产业几乎仰仗进口,如何行得通。这个逻辑出发点是国产替代化:即国产能抗衡外资的可集采,反之则难集采。

那么国家,或者说医疗的买单者会是这么想的么?

技术

论电生理,强生(Biosense Webster)毋庸置疑的绝对领导地位。这不仅在于它的三维,消融耗材,还有深入的培训和服务,软硬实力的完美结合,真正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同时,也源于电生理治疗及延伸的广度远远大于(无源的)支架。

国产最早的四家中,惠泰集中在诊断/消融等一系列耗材上,心诺普则聚焦于当中的高值通路部分,锦江的硬件则最为突出,微创电生理则雨露均沾,并未展现出如其它微创子公司的优势。

这4家早期都在看着强生的影子,而期待砸强生的锅。只是十几年下来,外资的占比依旧高达90%,但肉眼可见的是,技术的鸿沟在缩小。

冷冻的兴起,出现了近10家国产电生理企业;PFA的爆发,瞬间把国产电生理企业拉到了20多家。

按照国产替代化的逻辑:玩家的数量应该是足了。

各种技术交织,重要的是,国产企业意识到了三维的重要。微创和惠泰率先在三维上发力,其中微创电生理更是集中了RF+Cryo+PFA的全盘思路,展现了一个成年人“我全都要”的单纯逻辑。

微创系的企业,其实大多在起初并不亮眼,但归途却都站在高点。赢者通吃,微创的品牌价值,资本的雄厚…….几乎成为了微创系的不二法则,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么多技术流派,这么多玩家,部分的国产可替代化……电生理的剧本,到这里,终于迎来了集采的第一镰刀。


市场

国内电生理市场80多亿(2021年),100亿应该也不远。目前的态势,国产品牌瓜分的额度在10亿附近。

这个市场容量,是入得国家法眼的。

首先,集采清单几乎都在外资和国产都较为成熟的产品线上,也就是RF链条上的关联产品。这一技术几近成熟,留下的缺口是压力消融导管,它是整个电生理产品线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再者,冷冻目前仅美敦力一家获批,国内康沣,心诺普,安钛克等都还在临床阶段,此时就开始对冷冻进行集采,更多的考量还是“疾病治疗”的逻辑,而非技术层面。

最后,一众PFA都尚未拿证,都在渴望打破这个局面。最快的波科,强生,美敦力,国内的德诺,锦江紧跟其后。以冷冻的逻辑,PFA拿证即进集采完全有可能。

RF,Cryo,PFA,如同老中青三代同堂,国产电生理如此盛世,给国家集采做足了铺垫。

政策

到底集采是看技术成熟度,还是看玩家的背景及数量?不得而知,但这里面一直有一个自带bug的逻辑:

当国产器械的语言体系都是100%自信的可以几年干翻强生,脚踢雅培时,国家会不会就相信,中国电生理的技术崛起,就在眼前,而且会甩开外资。

老外几十年的积累,我们几年就能做到,这样的产业不集采,那集采谁?

如果语言体系是:强生等外企在电生理上优势依旧强大,国产的跟随可以快速完成技术转换,但效果还需多年的临床数据证明,我们整体还需学习。这样,国家是否会犹豫,是不是需要集采暂缓。

我们无法揣测政策的出发点,但是当激情满屏,政策制定者必然会以为,这些技术,几十家中国企业都可快速搞定,理应非大难。

一面是面对资本,一面是面对国家(政策),自己烙的饼,再硬再软都得吃完。

但最终,中国的病患可以得到什么,全社会的资本利用率会是什么,这才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技术多重,玩家足够;市场丰盈,空间足够;电生理集采的政策在技术和市场的共力下完成初样。

集采常态化,是毋庸置疑的路线。它以国情为根本出发点,借着内卷化而加速。

比支架好的是,电生理集采的政策在“胸斩/腰斩/膝斩”中选择了较为温和,而非釜底抽薪的价格策略。是对支架集采的拨乱,还是对电生理些许的忌惮,无论如何,它会让激情归于平稳,让医疗归于应有的节奏。

而回归平常,才是医疗的最高最难之境。生活如此,人生亦如此。

来源:一聊Med

X